当前位置:朝夕网 » 生活居家 » 鱼没有耳朵?是时候知道真相了,浅谈环境对鱼行为的影响

鱼没有耳朵?是时候知道真相了,浅谈环境对鱼行为的影响

对于食物,鱼肯定不是主要依赖视觉的,但是到了距离食物较近的位置后,视力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正是因为水下昏暗,所以鱼对颜色的感知也有区别,结构很人类眼睛原理相似,鲜艳的颜色比较容易识别,例如红色。其实不仅是鱼,自然界很多动物都是依靠嗅觉识别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摘自百度汉语

多么美妙的一幅春景图啊!记得是在初中时期听到的这首诗,现在却只记得其中那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对这首诗的印象非常深刻,原因是它不仅从细微处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动植物的变化,而且从意境上和诗人所处的位置上判断此刻他站在水边充满了对生命赞叹和早春到来的喜悦之情。虽说古人都很有闲情逸致,但是能够注意到水中的鱼回游到江河,我猜诗人可能也喜欢钓鱼吧。作为一个钓鱼人对季节交替水边的变化应该和诗人一样感触颇深,只是我们对鱼更加了解,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春江水暖鸭先知还不如说春江水暖鱼先知,因为鱼对水中环境变化的反应十分强烈。早春时节,温度逐渐回暖,水温也慢慢升高,蛰伏了一个冬季的鱼儿早已感受到来这一变化,迫不及待的需要觅食补充体力,那鱼到底是通过什么感知周围环境和食物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要谈的话题。

了解鱼的身体结构和感官

我们通常说的感官就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从人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相应的感应接受器官才能具备这一感官。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感知要强于人类,例如雨前燕子低飞,鱼儿跃出水面,钓鱼打窝可以聚鱼等等现象都可以说明,但是从外观上来看,鱼只有眼睛和嘴巴,按照道理来讲应该不具备听觉、嗅觉,其实不然。鱼的身体两侧分别有一条侧线,连接着大脑,正是依靠这两条侧线感受声音造成的震动,传递到大脑做出反应,这就相当于鱼的听觉。鱼的鼻子虽然没有长在头部外围,但并不代表鱼没有鼻子,只是隐藏在口腔上方而已,由于和大脑近距离相连,对气味的捕捉和分析能力十分迅速准确。那这些感官具体对钓鱼有哪些参考意义呢?这里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下听觉、嗅觉和视觉。

千万别把鱼当聋子,钓鱼注意细节不是危言耸听

经常看到有人问鱼能不能听见人讲话?会不会把鱼吓跑?上面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一下鱼的听觉器官,虽然鱼没有耳朵,但是身体上的侧线和耳朵的原理相同,同样都是声音引起的震动被大脑获取。其实只要有声音就会产生震动,震动的传递需要介质,例如我们在岸上谈话时,声音引起空气震动传递到水中,就能够被鱼接收到。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1、声音的分贝大小。其实震动也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分贝大,震动强烈,传递的就更远。我们在岸边正常对话的声音分贝大约在60左右,通过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传递后产生能量损失,到被鱼感知已经十分微弱了,但这并不代表鱼就不会产生警惕。这里给了我们几个启发,在抛投打窝、水边洗手等引起水体震动的行为都会被鱼感知,而且远远强于在岸边讲话的震动,所以应该尽量避免这些行为。

2、鱼对震动识别后的行为反应。虽然鱼能接收到震动,但是并不一定会影响鱼的行为,怎么理解呢?举两个例子,野外相对安静,鱼的警惕性高,因此细微的震动都会引起鱼的警觉,选择躲藏或者逃离。在有些水域鱼早已习惯了较大的震动,自然不会将它识别为危险信号,因此并不会影响鱼的行为方式,例如铁路桥下或者闹市区公园的湖。

鱼对颜色鲜艳的物体感知更强烈

由于水下的光线昏暗,而且越深光线越难抵达,鱼虽然有眼睛,但是视力退化的很厉害鱼眼睛有白膜,深海中很多鱼类的眼睛都快退化消失了。我们经常作钓的水域深度一般在3米左右,光线还是可以抵达的,只是水质较差杂质很多,鱼也很难看清物体。对于食物,鱼肯定不是主要依赖视觉的,但是到了距离食物较近的位置后,视力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鱼眼睛有白膜,正是因为水下昏暗,所以鱼对颜色的感知也有区别,结构很人类眼睛原理相似,鲜艳的颜色比较容易识别,例如红色。这也是为何很多饵料的最终形态是红色的缘故,就是为了让鱼更快速的找到。

嗅觉是指导鱼行为的主要方式

其实不仅是鱼,自然界很多动物都是依靠嗅觉识别食物方向,判断危险的存在,甚至求偶的。上面谈到鱼是“近视眼”,觅食不能依赖眼睛,那就只能靠闻了。这里有一个物理学原理之前也提过,叫布朗运动,气温分子可以在水中扩散,进而被鱼接收到,重点是什么样的气味散布出来的气味分子更多,以及扩散的速度跟什么有关系。

1、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气味较重或者刺激性气味我们比较容易获取,那么推理到鱼饵上,浓香味、腥味、腥臭味所含的气味分子更多一些,但并不是说这些味道就能被鱼所接受,只是说能够快速的被鱼获取。

2、气味在水中的扩散与温度有关,在温度越高时分子的运动更活跃,反之则越慢。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何冬季打窝要提前更久的原因,因为鱼闻到窝料的味道进窝所需要的时间更长了。

最后寄语

了解鱼的身体结构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知鱼的一种方式,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理解鱼的行为方式,将鱼的行为方式反推到钓鱼的各个环节上加以应用,才能有理有据。看了上文相信对我们解释很多钓鱼的问题都有了答案,例如为何有人选择打窝器打窝;为何上大鱼后出现停口;为何饵料多数是红色等等。以上关于鱼对外界环境的感应方式还有很多细节需要不断去探索,而且各个水域存在不同的影响因素,所以在实际作钓时可以按照基本原理进行调整,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当前水域和环境的钓法!

文:钓鱼领域作者【工作之渔】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鱼没有耳朵?是时候知道真相了,浅谈环境对鱼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