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南宋灭亡过程,与蒙古国实力悬殊

南宋灭亡过程,与蒙古国实力悬殊

公元1234年,南宋联合蒙古国灭掉了已经风雨飘摇的金朝。在金国被灭亡后,在地理位置上,南宋北部地区没有了阻挡,直面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帝国。

在蒙古西征期间,汉人还是蒙古与金朝作战的主力军,并为其提供经济保障。然而时过境迁,原本作为盟友的蒙古国,绝对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南宋壮大。

南宋朝廷想收回原本在北宋时期失去的故土。南宋先发制人,一方面派遣大军北上,计划收复商丘、洛阳以及开封,一方面可以组织起黄河防线,以对抗虎视眈眈的北部蒙古局势。

于是,蒙宋战争开始了。蒙宋之间的战争大大小小打了无数场,最后南宋。期间,蒙古也换了几任可汗。最重要的战争当属襄阳之战、丁家洲之战、临安之战与崖山海战。

一、襄阳之战——亡国趋势难以逆转

南宋地图

先从襄阳之战开始说起。忽必烈时期,元军再次调整灭宋战略。对襄阳发起全面进攻。襄阳之战长达七年。最后襄阳还是沦陷了。襄阳之战以南宋失败告终。吕文焕向元军投降。

对于南宋来说,襄阳之战绝不是一场简单的局部战争。这场战争的军队都是南宋的精锐部队,至此之后南宋的军队力量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此外,襄阳失守也意味着南宋在自己最擅长的战场上丢失了优越的地理位置。丢了襄阳以后,大家在心理上就不认为,南宋还能再挡住元朝的进攻,南宋军队彻底丧失了信心。

那么蒙古是怎么拿下襄阳的呢?鉴于襄樊防御体系的严备,蒙古改变以往疾风骤雨的进攻方式,采用围困战术给襄阳军队施加压力。咸淳三年(1267),蒙军抵达襄樊城下。在襄阳城南建立起了围困作战的一道道壁垒。 在蒙军的步步紧逼之下,襄阳东、西、南路之援绝,彻底陷入了蒙古的包围之中。

事实上,这个时候的襄阳,还没有彻底弹尽粮绝。如果南宋朝廷及时派兵救援,有一定的胜算。但在国破家亡的危难之际,临安的南宋朝廷还在“积极地”进行着政治内斗。

襄阳之战期间的南宋当朝皇帝是宋度宗,除了昏庸无能,还任用了奸臣贾似道为宰相主持朝政。贾似道是一个出了名的内斗专家。在增援襄阳方面,本可以派遣有能力的武将上战场。只因为这些武将不是自己的亲信,怕别人抢了军功,一再给增援设立重重障碍,使增援襄阳错失了最后的机会。

在元军彻底包围襄樊地区一年之后,元军对樊城发起了总攻。1273年,樊城被攻破,襄阳随后也被攻陷。

二、丁家洲一役 —— 南宋败光家当

1258年,忽必烈带领重兵围攻鄂州。此时,蒙古大汉蒙哥意外战死。忽必烈为回蒙古争夺汗位,撤兵回朝。而当时负责鄂州军务的就是南宋现任的宰相贾似道。贾似道正忙着如何向忽必烈求和,在忽必烈撤兵之后,他向朝廷赶忙奏言:鄂州军情大捷。这种肆意夸大军功事实的行为给了临安百姓半分的侥幸:南宋还有最后的贾似道。

1273年,长江防线危在旦夕,朝廷内外把宰相贾似道推上了前往芜湖阻击元军的军队的主帅位置。也就是丁家洲战役。正月十六日,贾似道奉命出征。这支军队是南宋最后的所有的家当。

贾似道本人内心对这场战争并没有抱任何希望。他想用之前在鄂州时用过的办法——求和。所以到了前线以后,他一方面在表面上进行军事部署,另一方面在暗地里派特使前往蒙军大营进行议和。

如果1259年的鄂州,南宋还能与蒙古军队议和的资本,那么现在的南宋,在失去了襄阳等重镇之后,再也无法与蒙古军在谈判桌上平起平坐了。

在无计可施之后,贾似道只能被动迎战。让人南宋百姓心寒的是,二十一日,当战争正式打响之后,步兵主帅居然临阵逃跑了,随后有着七万人的南宋步兵们顿时六神无主、无心应战,也跟着主帅的逃走了。

在水面上,元军出动的多是小船,南宋水师的大船占据着有利的优势,短时间内其实很难分出胜负。然而水师主帅夏贵似乎和步兵主帅比赛似地,同样逃跑了。丁家洲一役,南宋再次败于蒙古人的屠刀之下。本来一息尚存的南宋,败光了所有家当。

三、临安之战 —— 南宋的流亡朝廷

1276年新年,失去防御力的临安很快就沦陷。南宋朝廷派人向元军献上传国玉玺以投降。年仅七岁的幼主赵以及宋度宗的遗孀全太后,被元军押离了凤凰山南宋皇宫。

虽然南宋都城临安沦陷了,但在川蜀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仍有小规模的南宋军队在活动。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的拥护下,年幼的赵昰登基称帝,史称宋端宗。宋端宗没过多久就过世了,八岁的赵昺称帝。

1278年冬天,南宋丞相文天祥被俘。被囚三年后,文天祥仍誓死不屈,最后忽必烈因考虑到文天祥曾起兵江南西路之事下令杀了文天祥。

我们知道,他最有名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将他押解到元大都的是元军首领张弘范。途中,文天祥八天不吃饭,不吃元军的嗟来之食,张弘范被文天祥的爱国忠心之志所动容,一路上对他以礼相待。据说,文天祥临刑前,也是面不改色,朝南跪拜,从容就义。

四、崖山海战 —— “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

南宋的灭亡更早于文天祥被杀。终结南宋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崖山海战。这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其悲壮程度足以让任何人看完都会潸然泪下。

这边要说到张弘范在押解文天祥回大都的途中,也是水路,当时被俘的文天祥在另一艘蒙古人的穿上亲眼看到了这场战争是如何把南宋最后一点兵力灭亡,而在这最后的完成大宋子民与蒙古人殊死一战的时刻里,十万南宋军民又是如何保全宋人与神俱来的那种骨气与节操,跳入大海以身殉国的。

主战崖山海战的南宋将领是张世杰,这人绝对爱国,但是军事才能饱受南宋史学家们质疑。毕竟,南宋到了穷途末路之时,也不可能像北宋开国之初时一般“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张世杰在听说张弘范的部下王惟义将南宋丞相文天祥俘虏之后,知道南宋在陆地上在没有立足之地了。曾经的大好河山,在金朝之后,被日渐强大的蒙古国一块一块地吞食掉。

1279年这时候,流亡小朝廷的人马已经退到了崖山一带。退居崖山的好处是,可以靠山面海,而此时的危机在于南宋流亡至此的十万军民被追随至此的元军三面包围。望着远处元军的军舰,张世杰,几天后,崖山将出现南宋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争,这一可能是南宋最后的一场战争了。因为全军上下,除去家眷,能上场打仗的不到五万。这是一场有关生死存亡的战争。南宋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中。而他何德何能?

元军坐镇的是张弘范。他是一个汉人,但他和宋朝一点关系也没有,他从小在蒙古长大。他也知道这场战争非同小可,可是他并不像张世杰那样悲伤,他胜券在握。面对南宋在崖山的兵力,他一脸的自信。他知道一个王朝将在自己的手上终结,而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新的帝国将统一这片壮丽的山河,他自己也将因这场战争名垂青史。

1279年,崖山,银湖水面上,正午时分,战争打响。

元军向南宋军队发起总攻。元军的战舰小而灵活,迅速包围了宋军的战舰。带着火把的利箭从四面八方向南宋军舰射出。自己的战舰则牢牢地被油布覆盖。就在中箭地南宋士兵惊慌失措地调整战斗方阵之际,元军的战舰已经靠近了宋军的战舰。元军撤掉油布,跳上南宋战舰甲板,与南宋士兵厮杀。毕竟元军士兵数目大大地多余南宋士兵,凭着迅猛的战斗速度与彪悍地战斗力,元军一下就破了七艘南宋战舰。

空气里弥漫着鲜血与火药的味道,海面上到处漂浮着南宋士兵的尸体。

战斗快结束了。张世杰知道大势已去,只能率领七只战舰作突围。 随后元军很快地突破防线,直奔主舰而来。主舰上的是“勤王”的陆秀夫与八岁的赵昺,也是南宋最后的皇帝。

陆秀夫不是没有想过这一刻会到来,或者这是他最近这段日子一直以来的噩梦,只是没有想到死亡会来得这么快。此时,他四十三岁,他背起八岁的赵昺,也是大宋最后的尊严与倔强。

年幼的赵昺问:“我们去哪里?”

“回大宋。”陆秀夫回答。

说着,他背起这个孩子,跳进了大海里。

随后,南宋战舰上剩余的十万军民,也跟着跳进了大海。

崖山战役最终以南宋军全军覆没告终,此次战役标志着南宋的灭亡。近10万南宋军民或战死、或投海,壮烈殉国。而陆秀夫背起赵昺,投海以身殉国。张世杰听闻噩耗,悲痛不已,南下途中,亦跳海殉国。

“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这是南宋与忽必烈蒙元帝国的一次大决战,虽然已过去了700多年,那些忠臣义士以及不屈投海殉国的十余万南宋军民将永远被历史和人民铭记,千古流芳。

总的来说,从宋蒙大战一开始修筑黄河防线时犯的严重错误,到襄阳之战在巩固长江防线上的失守,再到丁家洲战役与崖山战役,屡战屡败不是绝对会出现,但确实是与蒙古国实力悬殊下的南宋,唯一的结局。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南宋灭亡过程,与蒙古国实力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