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张宗逊资历战功都很高,为何没评上大将?毛主席:该厉害时不厉害

张宗逊资历战功都很高,为何没评上大将?毛主席:该厉害时不厉害

“我申请授予我上将军衔,将大将军衔授予功勋卓著者。”

1955年许光达写下了《降衔申请书》。

彼时,许光达得知了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便诚惶诚恐地上书给军委领导,申请降衔。他口中的这位功勋卓著者,正是在中央的“大将评衔方案”中比他排名更靠前的张宗逊。

然而即便是有这封言辞恳切的《降衔申请书》,中央还是没有将大将军衔授予功勋卓著的张宗逊。

为什么在“大将评衔方案”中,张宗逊将军排名在第10位,却要把大将军衔授予排名第12位的许光达呢?这背后又有怎样的隐情?

投笔从戎,少年英雄的革命热血

张宗逊出生于1908年,自小便熟读经史子集,14岁便考入渭南赤水职业学校。

在张宗逊求学的这个时期,正是学生运动迅猛发展的时期。张宗逊也积极加入学生运动组织,投身到救国运动中,更是成为了渭南学生组织的骨干,甚至作为渭南学生代表在省城参加活动。

也就是这个期间,张宗逊认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当时的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自此,张宗逊便成为了一个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者。

1926年,黄埔军校开始招收学生。张宗逊得知消息,毅然投笔从戎,走上了铁血报国之路。他辗转来到了广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黄埔军校,并在这一年,他如愿入党。

但转变却发生在这短短一年。

1927年,蒋介石以暴力手段大肆追捕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且仅保留共产党员身份的张宗逊就成了蒋介石黑名单上的一员。

在受到连番的追捕和胁迫后,张宗逊说,我要到革命最需要地方。自此,张宗逊开始了追赶共产理想的道路,他听说共产党在南昌发动武装斗争后,毅然决然地跟随警卫团奔赴南昌起义的战场。

然而这一路并不太平,在奔赴南昌的路上,受到了国民党军的重重阻挠和围追堵截,行军速度受到严重影响,也因此错过了南昌起义,张宗逊只能被迫改道江西修水。

或许是心有灵犀,也或许是命中注定,张宗逊在这里遇到了他一生的挚友和战友——毛泽东。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 ,张宗逊参加了秋收起义,由于其作战英勇,且有策略有谋划,很快就受到了毛泽东的赏识,并成为毛泽东的贴身警卫,那一年的张宗逊,刚刚19岁。

那时的张宗逊还远没有后来的沉稳从容,还带有年轻人独有的执拗和冲劲,他和毛主席还发生过一场争执,甚至几十年后,毛主席还经常拿这件事开玩笑。

秋收起义前后,由于长时间的跋涉,毛主席的草鞋早已磨烂,毛主席的脚也因此受伤,走路行动都十分困难。张宗逊看着主席走一步路都要吸一口凉气时,坚持要用担架抬着毛主席走。然而毛主席并不想因为自己的伤影响其他战士的行进速度,坚持要自己走完全程。

张宗逊坚持要抬,毛主席坚决不要,两者几番争执不下,毛主席只能退一步,说:“你给我弄个拐杖,我自己慢点走行吗?”张宗逊这才同意。

十几年后,毛主席还会拿这件事调侃张宗逊,张宗逊事后也说:“我一直觉得毛委员是读书人,不擅长长途行军,没想到他竟能如此经得住艰苦,令人佩服。”

不足20岁的张宗逊才能初显,现在的他可能还没想到,自己未来会成为红军的中流砥柱。

战功显著,张宗逊的成长之路

将毛泽东成功护送到井冈山后,张宗逊就开始了自己的成长之旅,他每次大大小小的战役,都拼死搏击,身上伤痕累累,甚至有两次都处于死亡的边缘。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了著名的万里长征之路。

在这期间由于红四师师长洪超不幸牺牲,张宗逊临时接到彭德怀的任命,带领红四师。

很快,张宗逊就表现出了其优秀的作战技巧和指挥能力。在湘江之战中,国民党军队层层围堵,设置了重重封锁线。张宗逊硬是带领红四师,在敌人的封锁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方便大部队渡江、转移。

在大部队整体撤离时,后续部队仍遭到了敌军的追赶,张宗逊为了守住湘江的江面,与敌军激战了三天三夜,将近一半的战友因此牺牲。终于,12月1日,红军成功渡过了湘江。

但是此时,张宗逊却暴露出了他的缺点。

在渡过湘江后,敌人紧追其后,红四师的处境相当危急。红四师的政委黄克诚对张宗逊说,我们的阻击任务已完成,可以跟上大部队撤离了。

但是张宗逊却表示没有接到命令,不能撤退。

在张宗逊犹豫不决的时候,黄克诚当机立断:部队迅速撤离,追赶主力,出了事我自己负责。

因此,红四师在出色的完成任务后,还能安全撤离。而当时没有及时撤离的红五团三十四师的6000多人,近乎全军覆没,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事后,在面对彭德怀的表扬时,张宗逊不要求请功,反而后怕的表示:这一战我们牺牲了很多干部和战友,如果后面的部队能行动快一些,伤亡不会如此惨重。

1935年,27岁的张宗逊受到了他前半生最严重的一次伤。

当时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张宗逊指挥部队参与了娄山关战争,攻占了高处点金山,成功占领遵义。

然而此时敌军向遵义扑来,张宗逊奉命攻取老鸦山,在这期间,张宗逊被敌人的机关枪击中,陷入昏迷。在那个残阳如血的黄昏,这个年轻的军人,差点牺牲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

好在阎王不忍心看他英年早逝,将他退了回来。彭德怀见他醒来,紧握着张宗逊的手说:“好多担子都在你身上,你不能走!以后作战不要如此靠前,军队不能再失去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了。”

张宗逊说:“我原想了解更多敌情,帮你减轻负担,未曾想还成了累赘。”

张宗逊这一休养,就一直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张宗逊才又开始了前线指挥作战的工作。

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张宗逊获得了“缴获大王”的称号。

他专门挑武器最多,骨头嘴硬的日军来打,一方面这种军队都是日军主力军队,另一方面是这种军队能缴获更多武器。

张宗逊缴获山炮、战马、汽车、枪支弹药无数。

但是在这数次战役中,张宗逊还是展现出了他性格上的弱点,就是容易犹豫。

这本不是大毛病,然而张宗逊后续的一次重要决战,却因为这个弱点,吃了一次大亏,甚至间接导致毛主席撤离延安。

折戟大同,一场惨痛的战役

说起大同-集宁战役,用大将罗瑞卿的话来说,就是:大同战役,实际上是一次败仗。

大同-集宁战役失利,就直接导致了国民党军队占据了张家口、承德这两个战略要地,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对东线的山东解放区和西线的陕甘宁解放区进行攻打,甚至情况最严峻的时候,毛主席也只能撤离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只能被迫放弃。

但是这场仗,我军在一开始是处于优势地位的,甚至战役全程中敌我双方的兵力是1:4,如此明显的优势,为什么会打出这样一场惨痛的战役呢?

这里不得不提两个人,这个人就是傅作义和楚溪春,这两位都是这场战役中的重要人物。

傅作义,号称北方战神,简单来说,就是放眼整个华北,没有一个能跟傅作义打的,傅作义指挥打仗,被称为作战的艺术。

1927年,傅作义带领8000余人打败了5万奉军,打出了一场出色的以少胜多战役。当时的傅作义,也才三十出头。

而楚溪春则是出了名的悍将,据说他还是《亮剑》里楚云飞的原型。

在这场战役前夕,从聂荣臻到贺龙再到张宗逊,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大同是一座孤城,无援军、无指挥、无防备,他们预想20天内拿下大同。

但是此时的楚溪春却在大同疯狂的派兵抢修工事,囤积粮草、枪弹等军需,带领1.9万人严阵以待。修整后的大同,固若金汤、盘根错节、碉堡遍地,易守难攻。

这是他们第一个判断失误,仅仅是攻占大同的外围据点和东关,就经历了一个月的血战。

此时的傅作义带领3万多人,出其不意地奔赴集宁,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

如果拿下集宁,傅作义向东可攻占商义,向东南可攻丰镇,对张家口造成了直接威胁,他判断我军必然会分散兵力营救,如此便可解大同之危。

事实也确实如此,得知傅作义带领军队攻打集宁,毛主席紧急下令“严防死守,不得放弃,否则执行纪律。”

傅作义刚上场,便顺利攻下卓资,且秘密东进,抵达了集宁西北地区,给张宗逊来了个出其不意。

此时的张宗逊留下杨成武等部队继续攻打大同,带领8个旅赶赴集宁的战场,歼灭了傅作义部的5000多人。

集宁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势,最中心的部队是集宁的守军,第二层是董其武率领的部队,第三层则是张宗逊带领的援军。这种包饺子局势,很容易就将加在中间的傅作义部队全歼,且他们不会有任何突围的可能。

但是张宗逊的第一个指挥失误就出现了。

在这种局面下,张宗逊看到伤亡如此之大,心疼战士们,便下令当时已经精疲力尽的战士休整一天,再开战。12号那天,张宗逊并没有组织进攻。

但就是这一次恻隐之心,改变了整个战争的局势。

但是此时的董其武却趁机重新组织军队,分布军力,号召士气。董其武的师长杨维垣甚至砍下了自己的两段手指,说:如有畏缩不敢向前者,有如此指!

两军交战之际,双方拼死搏斗,虽然敌军士气可嘉,但是我军却拥有绝对优势。

但此时,傅作义援军到了,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再不歼灭董其武部队,那么张宗逊带领的援军就要处于劣势地位了。

但是此时,张宗逊又开始犹豫不决了。我军向来的打法都是围城打援,就是将兵力分成两路,一路围城,一路攻打援军。但是当前的局势并不允许兵分两路,兵力分散后就不具备绝对的兵力优势。

在犹豫不决后,张宗逊决定还是走老路,围城打援。用主力军队攻打傅作义援军,这给了董其武喘息的空间,也正中傅作义下怀。

张宗逊的主力攻打傅作义援军时,董其武趁机占领了卧龙山、天门山等地。

围城打援失败,集宁失守。

拿下集宁后,傅作义迅速集结军力攻打大同,杨成武为避免形成“包饺子”的劣势,只能被迫撤退。

至此,大同-集宁战役已成败局。

不久后,张家口失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被迫撤离延安,整个华北局势变得非常被动。

就是这场战争,让张宗逊的指挥作战能力被质疑。

后续,毛主席也评价或张宗逊:“你的长处是稳重厚道,不足的地方是该厉害的时候厉害不起来;这一点你应该向彭老总学习;对上,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对下,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

授衔上将,只是因为一场败仗?

1955年中南海的授衔仪式上,张宗逊并没有被授予大将军衔,而是成为开国上将。被世人争议的点就是排名比张宗逊更靠后的许光达被授予了大将军衔,为什么张宗逊只是上将军衔?

其实大同-集宁战役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先介绍一下大将军衔的评定标准:

1、红军时期的师级以上领导职务;

2、解放战争时期兵团级以上领导职务;

3、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旅级和新四军师级、相当规模根据地二级军区领导职务;

4、建国初国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首长,中央军委直属其他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事院校首长;

5、授衔时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

我们先一条一条的进行解读,首先看第一条,红军时期的张宗宪符合要求。

第二条,解放战争中,张宗逊单独统兵参加特大型战役的次数并不多,大同-集宁战争算一次,却发生了两次指挥失误。

第三条,抗日战争时期,张宗逊带领的358旅的发展和作战稍逊于其他大将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抗日根据地。

第四条,纵观张宗逊的军史,他的最高职位是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跟其他大将差了几个等级。

因此,当时的中央和军委也是经过了多方面的考量,才最终决定授予张宗逊上将的军衔。

后记

胜败乃兵家常事,虽说张宗逊上将的一时犹豫和对战士的恻隐之心,改变了整个战争局势。但是这也显示了张宗逊上将的柔软心肠,那场战役,实在残酷。很多年后,傅作义曾向我党发了一份电报,详细统计了大同-集宁战役的伤亡人数,傅作义表示自己看了都觉得心惊。

每个数字后面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谨以此文,纪念张宗逊上将,英魂万古长存。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张宗逊资历战功都很高,为何没评上大将?毛主席:该厉害时不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