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忆江南,最忆清名桥

忆江南,最忆清名桥

清名桥历史街区,是以古运河为轴,从跨塘桥到清名桥、伯渎桥周边地带区域。包括南长街、南下塘、伯渎港和大窑路等。在运河两岸,街区分布着明清、民国时代具有江南浓郁特色的民居建筑。概况起来整个街区是由河、桥、

清名桥历史街区,是以古运河为轴,从跨塘桥到清名桥、伯渎桥周边地带区域。包含南长街、南下塘、伯渎港和大窑路等。在运河两岸,街区散布着明清、民国时代拥有江南浓烈特点的民居建筑。概况起来整个街区是由河、桥、街、宅、坊、窑等形成的“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

说到古运河,就不多说了。人类最先的人工运河之一——伯渎河和京杭大运河在这里交汇。随着京杭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清名桥历史街区同样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咱们说说两街一港,南长街、南下塘和伯渎港。南长街始建于宋朝,是连接姑苏和常州的古驿道,马昌弄就是建在往日锡山站遗迹上。十里长街十里景,运河里的樯帆和驿道上的骏马,并肩而行,渡过千年的每一个春夏秋冬,岁月沧桑。

无锡老话说“上塘十里能兴市,下塘十里能烧窑”,南长街在过去叫“上塘”,而隔河相望之处,就叫“下塘”,现在叫南下塘。南下塘是条旧时的老街,过去有米厂、烧窑厂、丝厂、船码头、戏院、饭店等。

伯渎港,是泰伯渎流经无锡一段,从梅村到清名桥。在在伯渎上旅游无锡民族商业巨头祝大椿旧居。

大窑路,因窑得名,这是是古运河邗沟和伯渎河交汇的地方,发源自明代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了。《无锡县志》记载:“砖瓦自吴门而外,唯锡有砖窑,故五湖四海,不远说百里,取给于此”。构成了“砖窑相望,川流不息”。在南京故宫东华门遗迹仅存的城砖上的铭文“常州府无锡县提调官县丞贾丛善、司吏朱原,作匠徐宁。洪武二年(1369)七月”。可见,当时朱元璋称帝树立大明,建都南京修造城墙,所用之转都取自无锡南门的砖窑厂。明嘉靖年间,无锡知县王其勤为抵抗倭寇侵扰家园,带着父老乡亲筑城防寇,把原来无锡土城垣建成“坚如磐石”的石城,所用的砖也是由这一带的砖窑厂制作而来的。

无锡城墙砖是什么样的,不少人没有概念,来到东门外的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在这个百年建筑里寻觅当年大窑路砖窑厂的光辉。在北仓门,砖墙的每一一块砖上有“窑款”,“吕恒丰”、“吕恒源”、“正和”等字样清晰可辨,与南京东华门的砖款一脉相承。

无锡窑砖不但到南京,生产的方砖到近代远销到东南亚地区。到了20世纪50年代,因为工业发展需要,耐火砖的出现,大窑炉的砖窑厂逐渐休止生产,现在经由维护性的改建,变为了“无锡窑群遗迹博物馆”。

咱们再说说这边的桥,其中地标性桥梁是“清名桥”。清名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由寄畅园主人秦耀的两个儿子太清、太宁捐资建成的,当时叫清宁桥,在清朝为避讳道光皇帝旻宁更名为“清名桥”。在几百年的时间,清名桥经由重修或重建,现在成为南北大运河上的标志性文化坐标。大公桥是为解决运河两岸丝厂女工上下班的需要,荣德生和许稻荪等乡绅集资建成的,根据荣家建成的大公藏书楼,桥名定为“大公桥”。伯渎桥是在清末,为利便大窑路和伯渎港商务来往和居民利便,在运河上修造而成的。另外还有金钩桥、定胜桥、玉带桥、永胜桥和永定桥,这些桥是明代莫姓官宦之家住在南长街,利便在住地挖河溪、叠加山、开拓花艺,来往运输长条石的缘由架设的几条桥。

说说莫家,咱们再来看看清名桥街区的历史建筑。在清名桥旁边有一处500年历史的府邸“莫宅”,莫宅曾经出现过两个进士和一个状元女婿。这处三进三院的老宅,见证着一代书香世家曾经的光辉。

在清名桥历史街区,具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9处、牌坊8座、其他文物遗存17处。张氏嘉乐堂,建于1921年,是庆丰三厂股东张嘉乐所建。五间三进,为两层阁楼,是无锡保留最完好的民国建筑之一。王绍先宅第是江南地区很有家产的地主家宅院,三进七间带阁楼房,房后有花园,花园圆洞形门,假山、池塘、曲桥都有。此外还有刘鸿铎祖宅,贺弄7号,周氏余庆堂,胡氏务本堂等。

在清名桥历史街区,薛家的永泰丝厂,现在变成了中国丝业博物馆,压缩机厂也也变成文创园区,祝大椿旧居变为时尚潮流打卡地。

消防安全工作,在任什么时候代不能松懈。在清名桥历史街区有南六救熄会,坎宫救熄会和海宁救熄会等无锡较早的消防站,其中坎宫救熄会建于清同治年间,现为无锡首个消防博物馆。为何叫救熄会,不叫救火站呢?由于人们为避讳“火”字叫救熄会。由于龙可以取水,所有救火器材都有“龙”字。救熄会反应了无锡消防事业从清末民初的发展历程,是无锡消防文化宣扬的重要阵地。

今天,清名桥历史街区作为无锡运河文化建设核心展现区,通过“今夜梁宵”夜经济品牌,植根于千年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底蕴,打造属于江南特有的文创创意品牌。

关于“忆江南,最忆清名桥”的内容,朝夕生活(www.30zx.com)就分享到这里了,大家还有哪些需要补充的呢?无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您的每一一个留言,和每一一个赞,都是我前进的动力!喜欢的话记得收藏、分享给身旁的朋友。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忆江南,最忆清名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