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精选知识 » 凌迟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严刑?其实,它其实不是割肉那么简单

凌迟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严刑?其实,它其实不是割肉那么简单

凌迟是古代死刑的最高形式,其残忍程度可谓令人发指。但是,如此血腥暴力的刑罚,后来,竟然因清朝的两位大臣被废除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1905年,伍廷芳和沈家本等人,向当时的统治者提交了删除了了酷刑

凌迟是古代死刑的最高情势,其残忍程度堪称使人发指。然而,如斯血腥暴力的刑罚,后来,居然因清代的两位大臣被废止了。

那么,这到底是如何回事呢?

1905年,伍廷芳和沈家本等人,向当时的统治者提交了删除了严刑的奏折,希望能废止凌迟这一严刑。他们身为修葺律法之人,当以仁政为核心,高屋建瓴地胪陈了裁撤刑罚的缘由,并说明刑罚的根本目的是:“推之以仁”。

这两位大臣引用前人的理论,来论证废止凌迟的必要性,他们的理由是:“当时的人们都在说凌迟这个严刑太过残忍,而这个刑罚在如今又用之甚少。所以,与其被外人批评中国的律法不仁,倒不如咱们自己将此法废止。”

其实,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呼吁当权者改革的老套路:

第一点,改革者要改革之事,一定是先烈们一直努力却从未胜利的事情,所以,咱们必需继承前人的遗志,努力将这件事情做成。

第二点,改革者要说其别人都是这么干的。

第三点,其别人已经对咱们的后进发生了意见。

可能,这类劝戒的套路已经成了一种为官之道,也多是这两位大臣将改革之路想的太过艰辛,所以,他们觉得一定要提及古今所有可提之事,才有可能将皇帝劝服。

在律法改革开始时,伍廷芳出使美国尚未归来,而行事一贯小心的沈家本作为清廷律法的修葺者,根本不敢随便制订大清的新律法。

当时,他只是汇集整顿同治帝以来的律法章程,并对其进行编辑,这些都是些基础的筹备工作。但由于邻近年末的缘故,慈禧看到律法改革毫无进展,便十分着急。而沈家本看到这个情景后,才着手改革,他先同属下的官员开会征集意见。

当时,一位叫董康的助手提议到:“自宋之后,刑制日益于重,凌迟尤形残暴。今欲中外画一,须从改革刑制始。”董康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改革律法的事情一定要做,然而,改革的步伐一定不能太大。而且,在改革的时候,不能抛开大清原本的律法从新制订,而要在律法中删除了一些过分残忍的严刑。

然而,这一切都要首先过问慈禧太后的意思。于是,后来伍廷芳与沈家本便遵循这个思路进行汇总,两人联合上书要求删除了大清律法中的第334条,即:要将凌迟、戮尸、枭首等三项严刑删除了,并将死刑规定为斩首。但使人没想到的是,这次慈禧并无提出反对,而是直接下旨允准实施。

自此,清代不但将凌迟这一严刑永久从大清律法中删除了,还将一切死刑都改成了斩立决。律法改革问题的顺利解决,使得清廷上下都惊惧不已,但伍廷芳却觉得很正常。由于,他本人的海归身份,自然是十分了解欧美国家的律法,所以,他觉得取缔严刑是理所应该的事情。

尽管,伍廷芳的性情倨傲,其实不懂官场的那些人情世故,但他的提议却依旧被慈禧所采纳,这是十分使人不解的。不过,由此可以发现,那些海归大臣总要比本土大臣更勇于直言些,而且,他们的提议和看法,也常常会得到统治者的注重。

鲁迅曾批评道:“中国人是‘最能研究人体’的族群。”

鲁迅为何会这么说呢?

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刑罚说起了,确切,中国古代的刑罚,好像都秉承着折磨人体的初衷。然而,这类现象却其实不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像远在千里以外的古希腊,也有像凌迟一般的严刑。但他们的刑罚显然更为残忍,不但要割受刑人的肉,还要剔骨。也许,这种残忍的严刑,恰是当初从雅典传入中国的。

在中国历史上,可考的第一次凌迟事件产生在唐代,这在房玄龄及长孙无忌撰写的《五代史志·刑法志》中有着详细的记载,文中提到的“轻刀脔割”,便是凌迟。文献中,记叙的是产生于南北朝的事情。当时,河北有个叫东魏的政权,由于皇帝无能,所以,权利都掌握在了元帅高澄手中。

高澄在一次出兵江苏时,捉拿了时任徐州总督的兰钦子京。以后,高澄逼这个人做了自己的厨子,但老是打骂他,所以,不堪忍耐的兰钦子京就将高澄杀死了。在高澄死后,他的弟弟高洋代替他掌管大权。高洋这个人打仗特别厉害,然而,却喜欢醉酒以后去闹市裸奔。

后来,他不但将兰钦子京等梁朝余孽都判了“轻刀脔割”之刑,还将其头颅制作为酒器。而这,便是中国首次记录在案的凌迟事件。

然而,后世对此却存有疑虑,他们认为:凌迟始于北齐君王高洋的说法其实不准确。

后世之人为何会这么说呢?

由于,当时高洋在对兰钦子京等人行“轻刀脔割”之刑九个月后,他才废了魏帝,树立了北齐。所以,凌迟的首次历史记录,应该是东魏大臣高洋所制造的。

凌迟在南北朝、隋朝及唐代都有记录,然而,当时此刑被称作“脔割”或“剐”,史籍中曾记叙唐代产生的一次凌迟案件。706年,武三思擅自差遣周利贞前往海南的定安县,并企图假传诏书,处死曾经的郡王敬晖。然而,由于两人之间的私人恩怨,周利贞将其捆绑在树下,实施了“割肉之刑”。

但是,唐代的气象确切有别于其它王朝,统治者乃至一度想废止死刑,然而,后来产生的安史之乱,却扭转了一切。当时,安禄山在洛阳劝驻守常山的袁履谦等人归降,但由于他们始终顽抗,所以,最后被安禄山实施了割肉处死之刑。

常言道,“浊世用重典”,自从安史之乱产生后,唐代历史上所记载的凌迟案件便多了起来。但这时候候,凌迟依旧是权贵阶层使用的私刑,尚没有被载入国家正式的律法。

尤其在唐帝国覆灭以后,中国迎来了五代十国的浊世,这期间,堪称是产生了数不尽的凌迟案件。

在那段浊世期间,契丹族在北部树立了辽国,其将凌迟正式载入了律法,并使其成为同绞刑、斩首并列的官方刑罚。在契丹族的语言中,“脔割”一词同“凌迟”发音相同。史官在撰写《辽史·刑法志》的时候,首次将前者音译为“凌迟”。

然而,在汉语中,凌迟也被称作“陵迟”,“陵”字本是土丘之意,而“迟”则代表动词“渐渐地刮平”。所以,凌迟刑罚的残忍的地方,在此名称中即可见一斑。彼时,在中国的南部地区,小政权更替频繁,所以,凌迟等严刑也十分风行,然而,这样的社会背景,却催化了人们对严刑的反抗。

946年,后晋大臣窦俨上奏要求废除脔割这样的严刑。以后,当时的君主石重贵不但赞成,还下令举国废除凌迟。多是由于石重贵的善良,后晋后来在被契丹攻打的时候,他竟然伏输了。于是,曾经的努力不但全数付诸东流,连后晋树立的律法轨制都被废除了。

后来,五代继续更迭,窦俨前后成了后汉、后周的大臣。等到赵匡胤树立了宋代,窦俨又成了宋代的教育部副部长。多是由于窦俨的影响,赵匡胤下令重罪只能实施绞刑和斩首,不能采取凌迟这样的严刑。

话说,宋真宗在位时期,太监两次抓到窃贼,朝廷也查到了一些官员犯法的案件。尽管,他们都上奏要求判处罪犯脔割之刑,然而,皇帝却否决了。

到了1031年,一切都产生了扭转,当时,两湖地区流行通过杀人来祭祀鬼神,宋真宗听后十分盛怒,于是,就恢复了凌迟。1032年,淮南地区抓获了六名窃贼,均被施以凌迟之刑。但后来,宋真宗又觉得这样的刑罚太过残暴,于是,便匆忙取缔了凌迟。

凌迟的适用规模,随着朝代的更迭产生着相应的变化,比方:在宋仁宗统治阶段,朝廷只会对过分的命案,以及军事政变施以凌迟之刑。到了宋神宗时期,则主要对发表危害皇权言论之人采取凌迟。而到了宋哲宗时期,凌迟便成了惩罚罪犯的办法。

在宋王室南渡以后,陆游忍不了了,他在《条对状》中说:“五季多故,以常法为不足,于是始于法外特置凌迟一条。肌肉已尽,而气味未绝,肝心联系,而视听犹存。”如斯,也能够看出,陆游觉得这样的刑罚,对于那些犯法的人太过残忍。

难道由于五代这样做,南宋就要奉行吗?

即便陆游后来一直坚持反对凌迟之刑,然而,统治者还是将此刑罚写入了《庆元条法事类》。至此,凌迟成了一种公开的刑罚,并一直被统治者沿用到清末才废除。

在《宋史·刑法志》中,详细记叙了凌迟的具体内容:“凌迟者,先断其肢体,乃抉其吭。”可见,在行刑的时候,刽子手首先会将受刑人的胳膊和腿打断,以避免其挣扎,然后再割喉,防止犯人喊叫。而且,刽子手在割肉的时候,也有规定,他们可以选择用8刀、24刀、36刀、72刀、120刀将罪犯割死。

通常认为,刀数少的是支解活人,刀数多的才是真实的凌迟之刑。但到了明朝,凌迟这类刑罚已经习以为常,所以,刽子手们的技术也是愈来愈熟练。据说,他们在行刑时会像外科医生那样精细,使用的工具是一把小刀搭配一个钩子。

具体的使用办法是,用钩子将罪犯的皮肉勾起,然后,再用小刀割下指甲盖大小的肉片。但有时候,这些刽子手们也通过鱼网来勒紧囚犯的身体,最后,用小刀割掉突出的肉包。所以,从客观使用的刀数来说,明代实施的凌迟已经远远高于曾经的120刀,使其成了名不虚传的“千刀万剐”之刑。

像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就曾对两位大臣痛下凌迟之刑,其中一位是通敌叛国的袁崇焕,他不但被割了3543刀,连剩余的残肉都被街头的愤青给吃掉了。另外一名是喜欢进谏的郑鄤,他以殴打奸淫亲人之罪被剐3600刀。但最使人没法理解的是,郑鄤的残肉,竟然被作为了调制中药的材料。

明代的朱元璋与赵匡胤不太同样,当时,他曾亲身编写《大诰》昭告天下,表示轻罪也会重判。

所以,在那个时候,若百姓拒不交税,可能也会被判处凌迟。一直到《大明律》推出,凌迟的适用规模才稍稍得到规范。在《大明律》中规定:损坏宗庙、宫殿以及皇陵的人,首犯及从犯都会被判处凌迟。若是谋杀亲人,且触及三口人家以上,偷盗别人的器官,一样会被判处凌迟。

到了清代,凌迟的残忍程度与明代比肩,适用规模更大。那时候,就算没有谋杀亲人,打骂亲人也会遭受凌迟的刑罚。除了此以外,妻子谋杀丈夫、越狱或者掘坟等案件,最后,罪犯都会被判处凌迟。由于,凌迟的产生频率过高,所以,清代一直存在反对凌迟的呼声。

康熙时期,王明德曾表示凌迟的存在违抗了先人的意志。到了乾隆时期,钱大昕表示“凌迟”一词较为晦涩,只要将刑罚表达清楚,才能对罪犯起到威慑的作用。康熙统治时期,社会较为太平,所以,删除了严刑也是理所应该。然而,在产生义和团运动以后,这类局面便产生了扭转。

咸丰皇帝曾直接授权督抚,表示其可直接处死叛党,更可使用凌迟等严刑。当时,石达开兵败被清廷捉拿以后,慈禧便下令对其“就地正法”,于是,骆秉章选了凌迟。据说,在行刑的时候,石达开始终没有作摇尾乞怜之状。由此,也能够看出,石达开其实不是什么贪生怕死之辈,而是一个革命英雄。

在经由严酷的屠杀以后,清廷自然是平定了南方的叛乱,然而,这类一刀切的解决方式,也留下了许多的祸害。由于,这类刑罚同现代的法理不相容,且清廷的形象也一度颓败。于是,到了清末时期,法学家薛允升便借用陆游、钱大昕等人的言论,呼吁清廷从大清的刑律中删除了凌迟。

自此,也能够发现,古往今来,先贤们废止凌迟的呼声从未休止。

而清代的伍廷芳和沈家本,也并不是临时起意,他们只是在合适的时机提出了改革方案,达成为了陆游等人未完成的事业。但值得注意的是,慈禧在浊世用凌迟平定了祸乱,其也是在浊世废止了凌迟。当时,在两位大人上奏时,慈禧的答复是力挺改革派,由于,这对于保守派没有什么阻碍。

参考资料:

【《历代刑法分考》、《辽史·刑法志》、《宋史·刑法志》、《大明律·刑律》】

以上就是朝夕生活(www.30zx.com)关于“凌迟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严刑?其实,它其实不是割肉那么简单”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凌迟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严刑?其实,它其实不是割肉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