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科普知识 » 南宋末年文学家的诗作,追忆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深感亡国之忧

南宋末年文学家的诗作,追忆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深感亡国之忧

刘克庄是南宋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这位身居官位的大儒,一生创作了很多经典诗歌,他忧国忧民,诗词以辛弃疾为宗,被称为“辛派词人”。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首诗就是刘克庄的作品,叫《新亭》,这首诗作为刘氏代表作之一

刘克庄是南宋末年的著名文学家,这位身居官位的大儒,一辈子创作了不少经典诗歌,他忧国忧民,诗词以辛弃疾为宗,被称为“辛派词人”。

今天咱们要说的这首诗就是刘克庄的作品,叫《新亭》,这首诗作为刘氏代表作之一,反应了他对于国家危亡的深入忧愁。

而在刘克庄死后十年,真如其所顾虑,南宋恰是以这首诗所写的形势消亡。

新亭位于今天南京雨花台区,这里在南北朝时候便是军事重镇,是据守南京的重要据点。

东晋时期,很多南逃的达官显贵在这里观赏景色,念及北方故国,常有人落泪,说“景色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这就是《世说新语》记载的“新亭对泣”。

刘克庄这首诗就是写于此处,他观山望江,想到南朝的奢糜腐败,终究被灭,不禁得联想到南宋小朝廷,有感而发。

“此是晋人游集处,当时景色与今同。不干铁锁楼船力,似是蒲葵麈柄功。几簇旌旗秋色里,百年陵阙泪痕中。兴亡毕竟缘何事,专罪清谈恐未公。”

诗的第一句前面已经作了介绍,不同过量解释,后面所谓“铁锁楼船”指的自然是水军作战,而“蒲葵麈柄”则是南北朝时期士人清谈所拿的蒲扇以及浮尘,这句话的意思是,后众人多将南朝之亡归罪清谈误国。后面刘克庄用追忆古代的方式,认为千百年的兴亡之事殷鉴不远,这暗地里有着怎么样的历史教训呢?恐怕不能之归罪于清谈之士吧?

这个反问句的谜底偏偏是说南朝军备废弛,不修德政,这才致使亡国。

刘克庄在新亭之地耳濡目染,触动了他对国家兴衰的思绪。

他想到了当年西晋盘踞长江上游,然后打造大量“楼船”,顺江而下消亡东吴。

他又想到隋朝也是先攻取湖北之地,然后顺势攻灭南陈统一天下。

再看看当时的政局,宋理宗后期不理政务,宠幸权臣贾似道,致使国政日非。

而北方蒙古突起,严重要挟着南宋的安全,蒙古戎行对于四川以及湖北的军事压力愈来愈大,一旦长江上游失守,如何下游的南京临安自然就没法顾全。

所以,刘克庄这才留下了“几簇旌旗秋色里,百年陵阙泪痕中”的感慨,道尽了自己对于国家前程的顾虑之情。

刘克庄所处的时期,恰是蒙古兴起的时期,蒙古大军横扫亚欧大陆,对南宋采用强势的进攻。

从南宋端平入洛军事行为失败开始,到刘克庄所处的时期后期,先后几十年中,蒙古对汉中重庆襄阳淮南等地开展了屡次进攻,兵火连天,烽烟不绝。

尽管南宋侥幸在钓鱼城下击毙蒙古大汗蒙哥,使得战争得以延缓,但跟着忽必烈上台,南宋的消亡为期不远了。

刘克庄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他死后十年,南宋小皇帝跳海自尽,南宋消亡。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关于“南宋末年文学家的诗作,追忆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深感亡国之忧”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南宋末年文学家的诗作,追忆一千多年前的历史,深感亡国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