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身在上海,今天我想自评一下上海土著这个群体。
无疑,上海土著是荣幸的,出身在上海这个城市,不少人一落地就自带300-500万资产。但同时,他们又极为守成,绝大多数人没有更进一步去猎取更大的成绩,而是选择知足目前“小确幸”的生活。
上海已经再也不是冒险家的乐园,回身成了一座守旧主义的大本营。
随着房价的上涨,上海土著们的身价在膨胀,但咱们在这座城市的地位、话语权却在悄然降落——单位里的领导都换成为了新上海人,产生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创业故事、暴富神话几近与咱们无缘。
最近我和两个朋友见面聊了聊,感觉是很典型的上海土著画像,使人感慨万千。
第一名朋友是我本职工作——某投资咨询公司的客户,来公司所在的办公楼里面试,正好看到了公司的标牌,就进来碰了个面。
客户是一名三十出头的女性,从素日的交换中,可以判断出对方的风险偏好极低,投资只买银行存款。咨询的问题基本都是比较各家银行利息的高下,就像老阿姨买菜同样,几毛几分算得撒拉斯清。
趁着这次面谈的机会,我得知她的家庭条件并不错,是住在宝山大华的拆迁户,外家有两套拆迁房,老公家里也有三套拆迁房,其中一套为婚房自住。
问题在于,这些资产都不是她所节制的,而是在老年人手里,房钱收入也被爸妈拿去游览和买保健品了。
夫妻两个人的薪资,一共就一万出头,丈夫是政府单位的合同工,妻子是私营企业的会计,日子其实过的很贫寒。
我问了问客户未来工作有什么打算,对方说:就想找个清闲点的工作,目前私企的工作时常加班。
住在宝山不远万里要来莘庄上班,路上就得两三个小时,还要在私营企业找“清闲”的工作,这个职业选择也是很谜了。
不过,我倒是很能理解他们的想法。普通的学历与工作经验,不背水一战一下很难在职场冒头。但拆迁的房产,即便没有拿在自己手里,也是未来某天能继承的,有这部份财产在,削减了他们的斗志,“求稳”成为了终究极的寻求。
上海的拆迁户中,现金流一样紧张的也不在少数,他们能守住财,但却过不上哪怕是入门级中产的生活。
第二个案例是我的中学同窗,听说我对上海房产这块比较了解,正好他又有购婚房需求,约我出来喝杯咖啡。
见面时,他仍然是那副有钱小开的样子,全身上下都是名牌。中学时就曾听闻他父亲是某国企的高层,彼时,女朋友可是换了一个又一个,现在竟然也要安定下来结婚了。
本以为他会买1500万的房子一步到位,他报出的预算还是远远低于我的预期——500万总价。
手里的钱实际上是很多的,足足有400万。不过,他规划拿300作首付,公积金覆盖掉一些,每月只肯还小几千块的月供,100万留在身旁作“备用”,还希望用500万买到100平以上带学区的房子。
我反问他,为什么不多贷点款,否则知足不了市区通勤和学区的条件,随着工资增长,月供压力也会减轻。他说:年纪轻轻就背上那么多贷款,压力太大了,周末还得花钱吃吃喝喝玩玩呢。
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睛里已经没有了当年竭尽全力的锐气。
回忆中学时代,他参加各种比赛,不畏艰险,数学最后一题不做出来誓不罢休,是班里少数几个考进985的学生,还是热点的计算机系。
直到,他父亲把他支配进银行的IT后台,他也认同了“平稳过日子”的想法。
天才掉落凡间,有时候只是一念之差。
现在已经不是20年前了,入对了行,高收入、低房价就送到嘴边,不用付出太多就能轻松完成阶级跃升。
当下,再也没有工作几年就能全款买房的基础岗位。
这也是一个充沛竞争的时代,躺着赚钱的好事也不复存在。
而我亲眼见证了许多上海人不加思考地在模仿父辈们的胜利路径——进入外企或是本地国企,指望升职加薪买大house。
他们其中不少还是中产阶级出生,家境殷实,学历双985。
然而,对工作单位的选择,他们乃至没有做过基础的竞争格局分析。
首先,行业增速放缓或萎缩,企业的利润率大幅下滑,银行这类金饭碗的净资产回报率也从20%降落到了10%。
其次,职场上人与人的竞争在加重,也就是所谓的“内卷”。之前二本毕业的都能当领导,现在根本进不了门,招人门坎就是985、211。有次看到交行总行的公示录取名单上清一色的清北,连个其他学校都没,我就知道这行业快完蛋了。
过去,大部份企业范围还小,上面都没几个人,进去几年就升职是常态。现在各种岗位都插满了人,退休春秋又延缓了,老头们迟迟不滚蛋,又要和各种二代拼背景,人艰不拆。
不能不说,上海土著的运气真的不错,多是最荣幸的一线城市居民。
97年房改,商品房大量上市,遇上了亚洲金融危机,房价一路小幅阴跌到03年。
而这正好是上海居民收入跃进式晋升的时期,也是外企进入中国的黄金年代。
96年P&G在上海招应届生,工资开到9000一个月,四大会计事务所是6000一个月。这些人五年内就能拿到两三万的月薪,十年升合伙人百万年薪。
彼时内环线的房价,只有4000-5000/㎡,一两年就能全款买套房。十几年前上海房价的制高点在虹桥古北,价格就是被外企人给推上去的。
走国企、体制内线路的,机会更是成千上万。05年左右,不少单位的收入就和现在差不多,宝山罗店的公务员一年拿25万,宝山的房价3000块一平。
经由几轮房价的冲刺,早年买房的这些人都赚得盆满钵满。
而在这些单位工作的,身份证大可能是310开头,外企的通用语言是英语和上海话,体制内更是土著的天下。
低房价、高收入的超级红利期,基本都是被上海土著享受到了。大量的外埠大学生留沪进入陆家嘴、张江的市场化竞争企业成为社会精英,那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城市边界的扩展、旧城改造、世博会也造富了一大批拆迁户,这笔钱对于他们,也等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房价的暴涨使不少人获益,但咱们的幸福感并没显著地提高。
说句实话,现在大家手里尽管有资产,却不一定过得舒服,不知不觉,上海土著的水逆期来了。
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的巨变。原先单位里都是310,你好我好大家好,其乐融融。
现在,这个城市吸收了全国的精英人士,是个充沛竞争的市场。商场如战场,原地踏步就是溃退,寻求平稳、小确幸的上海土著日子就不好于了,单位里没那么好“混”了。
更重要的,是面对变化的不适应。上海土著是一个极为守成的群体,讲的刺耳一点,就是反射弧太长、路径依赖惯了。
竹篱网上最近有个热点贴:
楼里的评论大多都是惊呼状。不由让人感叹上海土著对国内其他区域理解之片面,还以为外埠都是蛮荒时代。
年青人在职业发展上也是反射弧慢一拍,进入外企仍然是大多数人,乃至是高学历人材向往的目标。这与父辈们光辉的外企时代关联很大,年青人心目中理想的工作状况就是穿上体面的职业装,出入高级写字楼,一路升职加薪。
但实际情况是,工作三五年拿着四位数工资的也不在少数。
国企、外企近十年就是一个阵痛期乃至衰退期,腾讯、阿里这些互联网巨头又在别处起家,在这些公司里能见到全国各地的人,就是听不见一句上海话。
朝九晚五打打工就能过上好日子的好事已经没有了,在这个凭能耐吃饭的时代,咱们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但,回头一想,上海土著向上的潜力又是很大的,有时候只是咱们不敢想而已。
来上海打拼的人,没有退路,想在这里扎根,只得谨慎前行,不容许失败。
而土著至少家里有房,试错本钱要比新上海人小不少,更应当去尝试着追赶风口,而不是安分守纪。
拿我自己举例,以前在一家500强大单位工作,每一天西装革履出入陆家嘴摩天楼,说出去也倍有面子。但进去呆了一段时间就深知竞争格局之险恶——公司二代多、领导流动性低、工作内容毫无技术含量,就是新时代的流水线,我一没有背景,二不会溜须拍马,留着干吗呢?
遂顶着家里人的强烈反对跳到小型创业公司,一年不到时间工资翻了3倍。
一年前,我在猎聘APP谨慎翼翼地填下了“指望薪资10K”,一旦有企业HR来讯问意向都惊喜不已。一年后,base没有30K邀约我都直接无视。
现在回忆起来也可笑,给自己设限,认为自己“在这个春秋段,只配拿这点工资”的想法真是荒唐。
咱们最佳不要抱着“未富先稳”的心态,妄图在一个处所一生做一些伪工作,取得虚假的安全感。晋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最安全的。
我认为有下列三条合适当下的个人发展路径。
一是进入这个时代真实的顶企业博一把,腾讯、阿里、华为这类,它们像21世纪初的外企同样,给的出数倍于普通工作的价钱。
二是找个时薪高又没有裁员风险的单位,比如公务员,在大量的闲暇时间踊跃拓展副业,等于是给自己买一份看涨期权。
第三条路径合适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尝试在自媒体上树立个人IP,博一把说不定就发财了,竭尽全力一把,可以站得更高。没胜利,最多也就是损失一点时间本钱。
美团的老板王兴还是学生的时候,父亲已是福建的水泥大王,他抱着空杯的心态,才会屡败屡战,美团以前创业失败六次。
咱们无妨也维持空杯心态,天马行空出去闯个一两次,把房本作为安全垫,而不是功勋簿。
以上就是朝夕生活(www.30zx.com)关于“上海人,其实过的没那么容易”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